-
槌狀指 (Mallet Finger):物理治療師的自身經歷
撰文:林偉雄物理治療師 Physiotherapist Warren LAM足球一直都是筆者從小到大十分熱愛的運動,最近一次同廿多年未見過面的波友聚會,大家興之所致一同踢波,怎料到就發生小意外!筆者當時負責守龍門,正當要飛身撲救時,尾指不幸撞到地面,立即感到痹痛及腫脹,再細看一下發現尾指最尾一節垂了下來,並不能完全伸直,心知道自己的傷患就是「槌狀指」!槌狀指的成因多是因為手指末端遭受直接撞擊(俗稱篤魚蛋),撞擊的力度傳導至手指末端關節時造成的創傷。槌狀指好發於球類活動,特別是籃球、排球、足球守門員等,大概佔手及腕部受傷的5.6% (1)。

(圖一) 槌狀指手指末端呈下垂的狀態 (圖二)槌狀指可分為肌腱斷裂或尾指骨折 槌狀指患者手指最尾一節通常呈向下垂的形態(圖一),怎樣用力也不能伸直。這是因為負責伸直手指的肌腱(俗稱筋)不能把最尾一節拉起,主要原因為:1. 末端指關節骨頭沒有受傷,不過控制該關節伸展功能的肌腱斷裂。(圖二)2. 關節伸肌腱韌帶沒有受損,不過最尾一節指骨骨折。(圖二)以上兩種情況都會造成尾指骨關節功能的受損,以致出現受傷消腫之後最尾一節指骨不能伸直。病徵及診斷:
受傷尾指出現下垂,並無法主動伸直
急性期手指背面還會有紅、腫、疼痛
臨床檢查及X光(圖三)已足夠作出適當的診斷及制定之後的跟進治療
大部份的槌狀指均可以手指固定托及物理治療醫治
如果出現骨折或骨折面積比較大,醫生會考慮以手術固定,促進骨折的愈合

(圖三) X光可清晰看到手指有否骨折 (圖四) 手指固定托 手指固定托 (Finger Splint):患者若確定沒有骨折,便可佩戴特定的手指固定托(圖四)約6~8星期,是有很大機會復原,不過效果並非百分之百。佩戴手指固定托主要目的是要固定及伸直末端尾指關節,斷裂肌腱的兩端有機會靠近而結迦(Scar formation)並自行癒合。若要達到理想的效果,者務必遵從醫生或物理治療師的建議,必需6-8星期內連續24小時無時無刻都穿戴著,不論進食、工作、洗手、洗澡、睡覺等,都不可以除下來,否則時戴時不戴,受傷的關節一直處於活動狀態,肌腱斷裂的兩端就無法穩定靠近癒合,預後便不會理想。筆者到現在已無間斷地佩戴了超過4星期,只要耐心地等到受傷後6星期,便可除下手指托檢查一下肌腱的愈合情況,倘若愈合理想,便可減少每日佩戴的時間(只在晚上睡覺時佩戴),並開始進行一系列的物理治療去改善關節活動能力及幅度,並輔以針對性訓練去增加肌腱的強度。筆者過往也診治過不少因為球類運動「篤魚蛋」的患者,有部份患者輕看了病情而沒有即時求醫或只自行敷藥,到受傷2-3個月後,發覺手指末端仍然處於下垂的狀態及不能伸直,那時已錯過了佩戴手指托的黃金治療時間,此時就只有透過手術治療才能解決尾指下垂的情況。參考文獻:1. de Jong JP, Nguyen JT, Sonnema AJ, Nguyen EC, Amadio PC, Moran SL. The incidence of acute traumatic tendon injuries in the hand and wrist: a 10-year population-based study. Clinics in orthopedic surgery. 2014 Jun 1;6(2):196-202. -
「肌內效貼布」(Kinesiology Tape)
奧運會剛剛結束,大家都可能在電視上經常見到運動員的身體各部位都貼上運動貼布,這種貼布稱為「肌內效貼布」(Kinesiology Tape),其主要功能是預防或減緩運動傷害。物理治療師透過肌內效貼布,藉此改善患者的肩頸腰痛、落枕、網球肘、媽媽手或扭傷、拉傷等肌肉、筋腱組織的發炎問題。肌內效貼布是利用貼布本身具備的伸縮彈性,依肌肉結構(肌肉紋理)順向或逆向貼紮,幫助肌肉放鬆或強化肌力,除此之外治療師亦會應用肌內效貼布於急性運動創傷,作為消腫及去瘀之用。以下的病例是物理治療師在一位急性膕繩肌肌肉撕裂的患者身上貼紥肌內效貼布,目的是儘快消腫及散瘀。經過4次治療後,患處的腫脹及瘀痕明顯散去,痛楚亦大大減少,繼而可以開始進行各種復康運動,以加快復原!(撮文:林偉雄物理治療師 Physiotherapist Warren LAM)
-
前十字韌帶受傷
前十字韌帶受傷是十分常見的運動創傷之一,特別是足球、籃球、滑雪等運動。大部份的受傷都是由跳躍、轉動、突然急停或與其他球員踫撞而發生的。前十字韌帶撕裂/受傷時,患者會聽到“pop”或“crack”的聲音,並感到有些東西從膝關節『走了出來然後又回復原位』。患者然後感到劇痛並不能站立及繼續運動。
前十字韌帶的功能是防止脛骨向前移動及控制膝關節的旋轉活動。當前十字韌帶受損或撕裂,脛骨便有可能因某些動作(例如:跳躍)而導致移位。
臨床上,前十字韌帶的患者都有以下的症狀:膝關節痛楚:可能會持續數天
關節腫脹:是由於韌帶撕裂而引致關節內出血
關節活動受阻:可能不能完全伸直,屈曲幅度大概100°
不能受力:由於腫脹、痛楚及受傷,患肢不能受力,走路時需以柺杖協助
觸痛:觸摸檢查內/外關節線會有明顯痛楚人體結構小百科:膝關節(Knee joint)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及最複雜的關節,它是由股骨、脛骨、臏骨組成。關節的穩定性是靠週邊的肌肉(包括:四頭肌、腓腸肌及膕繩肌腱等)及韌帶(包括:前/後十字韌帶、內側韌帶及外側韌帶)所保護。膝關節亦有軟骨和半月板保護以減少因運動而產生的震動及壓力,並提供潤滑及營養

手術??!
前十字韌帶撕裂後是否須要接受手術,在醫學界仍然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課題。醫生一般會考慮幾個因素才決定是否進行手術治療:
1) 患者的年齡
2) 膝關節的穩定程度
3) 其他聯繫的受傷(例如:內側韌帶、 半月板撕裂)
4) 會否繼續進行轉動性大的運動
5) 患者的職業及
6) 社會因素
(例如:治療費用、復康時間等)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ACL Reconstruction Surgery)
治療前十字韌帶受傷/撕裂是有很多不同的手術可以進行。前十字韌帶撕裂後是不適合進行修補的,而前十字韌帶重建術便是最常見的手術之一。醫生會使用其他筋腱去進行重建,目的是取替已撕裂的韌帶及回復膝關節的穩定性。現時,大部份的重建術都能以內窺鏡手術去進行
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後之康復 (Post-operation Rehabilitation)
一旦決定進行重建手術,便要有心理準備去接受一系列密集的復康療程,而物理治療對於手術後的膝關節功能恢復起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整個復康療程大概需時六至九個月,期間患者需要配合醫生及物理治療師的指導去進行鍛鍊。一般來說,手術後的復康療程可分為4個階段:(1) 第一階段:手術後的兩星期內
在這個階段,治療的目的是要控制及減少手術後的腫脹、痛楚,並盡量增加關節活動幅度(特別是伸直幅度)。物理治療師亦會開始教授一些簡單的肌肉強化運動,特別是針對四頭肌及膕繩肌。與此同時,亦會教導患者使用柺杖走路的技巧

(2) 第二階段:手術後2-6星期
關節腫脹大致上減退而關節活動幅度應可屈曲至120°以上。患者無需再依賴柺杖走路,而治療的目的是加強肌肉的鍛鍊及柔軟度,並開始進行一些簡單的平衡及本體感覺訓練。物理治療師可能會安排患者進行踏單車、平衡板或水療等運動(3) 第三階段:手術後6-12星期
基本上關節的活動幅度及肌肉力量應已回復正常,患者亦可以完全的蹲下來。物理治療師會於這個階段加強及深化平衡及本體感覺訓練,並開始進行敏捷度(agility)及功能性鍛鍊。如進展理想,可於8-10星期時開始直線跑步練習
(4) 第四階段:手術後3-6個月
物理治療師會教導一些高難度的平衡及敏捷度訓練並提高患者的運動耐力(endurance)及動力式肌肉訓練(plyometric)。與此同時,會針對患者所進行的體育運動而作出針對性的練習,例如跳躍、單足跳、8字跑、交叉腳跑等等,以準備患者回復運動
結語:以上所談及的復康療程,是給大家一個指引及參考,實際情況及治療時間長短需按醫生、物理治療師的持續評估及患者的復康進度而有所更改。只要依從醫護人員的指導及持之有恆地進行有系統的鍛鍊,大部份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患者,都可望於手術後6-9個月重拾受傷前參與的體育運動
(圖片撰自American Physical Therapy Association, Ahlfeld Sports Medicine Centre and Hughston Sports Medicine Foundation)
(輯自2006年第2季啟康物理治療資訊) -
兒童常見足部問題:開學前準備工夫 選擇合適學童鞋
暑假將至,各位小朋友及家長都忙於為學期大考作最後準備。在準備新的學期時,家長除了要為子女購買新書本、書包、校服外,每年也會為子女選購一雙新的學童鞋迎接新的學年。然而,市面上學童鞋的品牌眾多,若隨便的買一雙,恐怕會影害了小朋友雙腳的發育;想選擇一雙具備健康矯型功能的鞋,但又沒有足夠的足科知識下,又怕會錯買不合適的鞋,到時候小朋友雙腳反而越穿越痛,浪費金錢。倒不如自我增值,學懂要怎樣去選擇一雙鞋,為小朋友好好準備新的學會。
要選擇適當的鞋,首先要認識我們雙腳的結構。足部由26塊小骨組成(圖2.1),並構成3個足弓;分別是內足弓、外足弓及橫足弓。足弓的作用:- 良好的足弓彈性緩衝行走和跳躍時的震盪(每步足弓便需承受 2 至 3 倍體重)
- 保持身體站立平衡
- 適應不平路面
- 維繫足部結構,推動身體前進

扁平足?!怎辦?
我們常常聽到的扁平足,便是內足弓下榻了。若家長想了解小朋友是否有扁平足,可觀察小朋友是否有以下扁平足的病徵。如發現小朋友在四歲或以後出現這些病徵,可向醫生、物理治療師或足科矯型師查詢,詳細檢查以確定扁平足的狀況。
如何去選擇鞋子
- 足趾尖與鞋頭應該有約少於半寸的空隙或留一隻大拇指空間(圖2.2)
- 鞋的趾間部份應該較深, 以免腳趾頂端受到壓力(圖2.3)

鞋前掌屈曲的部份應該與蹠趾屈曲的地方相若 - 鞋的前掌闊度應該與前掌闊度一樣(圖2.4)
- 鞋的後跟質料應要有足夠的硬度, 高度則不能太高或太矮(圖2.5)

- 鞋跟底部不應過份大於或小於足跟的寬度(圖2.6)

- 鞋底要有優良的承托力, 可以吸震, 防滑
- 最好選擇有鞋帶的鞋子, 可以平均壓力, 使足部更舒服,若選擇魔術貼, 兩條比一條好(圖2.7)

- 鞋舌﹕在於保護腳背,免被車縫物料弄傷
- 若鞋的鞋模與鞋底縫合一起,能提升鞋的穩定性
- 待午後或晚上腳掌膨脹時,才買鞋及試穿
- 若一隻腳大,一隻腳小,試穿時應以較大的腳掌為依據
- 舒適最重要,就算尺碼與一向所穿的不同,也應以試穿的結果為準
(輯自2007年第2期啟康物理治療資訊) -
兒童常見足部問題:入字腳、O型腳、X型腳
自出世以後,孩子的足部都有顯著的變化,隨著兒童日漸長大,他們的足部問題都會自然地糾正過來。大部份兒童的足部問題都屬於正常發展下的變異,但如果足部出現痛楚、僵硬或改善緩慢,物理治療師能提供專業的意見及治療計劃。
入字腳(In-turned leg)
形成的因素可以是由腳掌、下肢或髖關節的力學問題引起(圖1.1)。腳掌可能出現香蕉形(Banana-shaped)的內彎形狀。 通常大部份入字腳都能隨著時間而慢慢糾正,但如果孩子有"W"坐的習慣,必須糾正以免加加劇入字腳形(圖1.2)。

八字腳(Out-turned leg)
通常是由於嬰兒在母親體內時的姿勢所引致。八字腳會於小孩開始站立及行走時變得更為明顯。只要沒有任何髖關節的問題,大部份八字腳都能隨著時間而慢慢糾正。
扁平足 (Flat Feet)
由於嬰兒及小孩的足弓還未完全發育成形,加上足弓的凹陷處有脂肪組織填充(圖1.3),所以父母只會看見扁平的足底,沒有足弓的形狀。約四歲以後足弓的發育會較成熟,漸漸形成足弓的形狀。

內彎腳(O型腳)
從剛出世至兩歲左右,小孩正常的腿形是內彎的。通常於兩歲左右便會慢慢消失(圖1.4),一般不需要治療,除非內彎的情況嚴重。
外彎腳 (X形腳)
站立時,外彎腳會令下肢呈X形,出現雙膝內側互踫的情況。通常出現於3-6歲期間最為普遍,大概7歲左右消失。如患有扁平足或過重的兒童,亦會出現X形腳。

預防足部問題小tips1. 多讓小孩運動雙腳
2. 購買合適的步行鞋
3. 多鼓勵兒童赤腳步行,有助正常足部肌肉發展
(輯自2007年第2期啟康物理治療資訊) -
兒童常見足部問題:扁平足-護理及預防
「扁平足」是成長期兒童常見的足部問題,不少家長當發現孩子腳板扁平、走路姿勢怪怪、腳部容易疲倦,鞋的內側較快磨損時,都會擔心孩子是否患上扁平足。如有扁平足但不及早處理,日後對背部、膝部及脊椎的健康都有深遠的影響。
認識足部結構
一隻正常的腳,共有二十六瑰骨,而骨和骨之間,有堅韌的韌帶去鞏固腳形。除了骨與韌帶外,足部有大小不同的肌肉在活動時維持足弓的形狀及彈性。足部的內側、外側及橫側共有三個弧形足弓,使足部在走路時能有效吸收震盪力,減低對身體的撞擊。
什麼是扁平足?
扁平足是指足部內側的足弓弧度減少,站立時足弓呈下降或消失,形成鴨掌狀,影響行走時的力學。扁平足可分為「結構性」及「非結構性」兩大類,根據扁平足的成因而定。
扁平足的「蛛絲馬跡」- 足弓有塌陷現象
- 腳跟外翻、姆指外翻
- 舟骨突出(內側足弓其中一塊小骨)
- 平衡力較弱,走路時容易跌倒
- 走路呈內或外八字腳
- 容易走一段路便出現腳痛
- 鞋的內側較快磨損
- 家族有扁平足的病例

成因有先天有後天
扁平足的原因很多,可分為先天及後天性,而後天性的成因多與生活習慣有關:
先天性:先天性跗骨黏合、先天性韌帶鬆弛、家族性遺傳-如父母或家族患有扁平足,其子女患上的可能性亦相對較大
後天性:身體過重:目前雖沒有確實的研究指過胖是導致扁平足的主因,但身體過重會增加雙腳的內足弓負擔,影響該部位的發育
小孩經常穿鞋:有外國研究發現,經常穿鞋子的小孩比不穿鞋的小孩容易患上扁平足
缺乏運動:由於少運動,令足部肌肉力量不足,在活動時不能維持足弓的形狀及彈性
扁平足的長遠影響
扁平足改變了正常步行力學,轉變了正常的走路姿勢,這會容易引起其他骨骼及關節毛病。隨著孩子長大,孩子的體重和活動量增加,足弓的負荷越來越重,易導致不同的足部問題:足弓痛及足底筋膜炎,舟骨突出,姆指外翻,蹠痛(腳前掌疼痛),足部及小腿肌肉勞損
扁平足更能進一步影響其他身體部位:膝痛,形成假性長短腳,令骨盆傾斜,影響脊椎,出現脊椎側彎
此外扁平足也會影響小孩的運動表現,如容易扭傷及絆倒,走路或跑步時耐力較同輩差,因而有可能產生負面感覺,影響心智及情緒。
及早正視及治療
如懷疑孩子患有扁平足,可請教骨科醫生、物理治療師等專業醫護人士,替孩子作詳細檢查,如站立時足印壓力、足弓及小腿肌肉的柔軟度,走路時姿勢分析,膝部檢查,如有需要會要求照x光作進一步診斷。
預防扁平足方法- 避免站立太久或走路時間太長,令足部過勞
- 多做腳部運動,鍛鍊腳部的肌肉、筋腱及韌帶,亦可練習彈跳性的運動,如籃球、跳繩等,或用腳尖站立的運動- 不要在小孩太早,如5-6個月大時用學行車學走路,以免令小孩用未成熟的雙腳來支撐身體,影響未發育的足弓
- 鞋子旁邊的物料不應太硬,後跟部分則用硬的物料承托腳踝,穩定腳跟
- 選擇適當的步行鞋及運動鞋,必需呎碼及腳型恰當,不要穿太大太小的鞋子
- 使用合適矯形鞋墊須承托足弓,固定足弓形狀
- 保持體重,避免超重而加重雙腳的負擔


(輯自啟康物理治療資訊) -
骨關節炎 (Osteoarthritis)
骨關節炎是一種普遍的關節疾病。此症有很多其他的稱呼、包括風濕或生骨刺,此類病症通常影響上年紀的女性居多,而更常見於經常站立、走路或蹲下之行業,尤其是家庭主婦、警察、教師、售貨員等。
骨關節炎是一種關節退化的現象,主要是關節的軟骨磨損所致,隨著年齡增長,新陳代謝減慢,令磨損之軟骨不易復原。加速關節退的原因包括:過分使用、負擔過重、關節畸形、老化及遺傳等。

徵狀:1. 關節週圍有酸疼及脹痛等感覺
2. 關節紅腫發熱
3. 關節僵硬及活動時有聲響感覺
4. 肌肉萎縮及無力
5. 日常生活受影響:如蹲下,上落樓梯、上落斜路,走路過 久,都會引起關節疼楚及腫脹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師會對病人作出詳細檢查,根據病人的病徵狀及各部位情況,找出原因,進行治療。物理治療的目的是:減少痛楚、消炎消腫、強化肌肉,改善關節功能及提供日常關節護理之常識。
日常護理
1. 盡量避免上落樓梯及走斜路
2. 盡量避免提重物走路
3. 盡量避免長時間蹲下及跪下來工作
4. 注意體重,避免身體過重,增加關節負荷
5. 盡量避免穿高跟鞋
6. 按物理治療師的指導,做適當的關節運動
總括來說退化性關節炎不是一種可怕的病症,只要採用適當的治療和預防措施,它是可以控制的。病者切勿胡亂服食成藥,更不可接受非正式的治療,令病情惡化,影響日後復原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