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香港渣打馬拉松已於2月12日順利舉行,今年一共有37,000多位跑手參與賽事,過去幾個月筆者亦見證着身邊的跑友及病人都積極訓練,備戰馬拉松。
比賽當日的氣溫達20度,而濕度更接近100%,對一衆跑手而言是頗有挑戰性的比賽環境,對心肺及肌肉的要求更甚。跑手在比賽期間容易出現氣力不繼或肌肉過度疲勞等的情況,大大增加軟組織受傷的風險,尤其是肌肉拉傷、足踝關節扭傷(拗柴)及筋腱發炎等等。
過往大家對軟組織急性受傷都會以 “RICE” (Rest, Ice, Compression and Elevation)來作早期的處理,但2019年,英國運動學會雜誌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提出了軟組織受傷後處理的新觀念 “PEACE & LOVE”,值得我們作急性受傷處理的參考!
PEACE: 急性期 (受傷後24-72小時)
P: Protection (保護)
保護受傷的部位避免傷勢加劇
E: Elevation (抬高)
抬高受傷的部位,減低液體積聚,有助消腫
A: Avoid Anti-inflammatories (避免消炎藥)
消炎藥會抑制發炎反應,令受傷的軟組織修復過程延長
C: Compression (施加壓力)
利用彈性繃帶包紥患處,可有效減低腫脹
E: Education (傷患的教育)
咨詢物理治療師,學習正確的傷患處理及受傷後的康復過程
LOVE: 亞急性期 (受傷3天之後)
L: Load (負重)
在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儘早讓受傷的軟組織給予適當的負荷,並在痛楚可接受的情度下活動患處,更有利軟組織的修復及重建
O: Optimism (樂觀)
保持正面及樂觀的態度,有利於組織的修復
V: Vascularisation (血液流通)
受傷3-4天後在可承受的痛楚情形下,應適度的心肺活動及運動,有助受傷組織的血液回流,促進修復及減低痛楚
E: Exercise (復康運動)
籍著有系統的運動治療,可有效改善肌力、關節活動幅度、軟組織柔軟度、本體感覺的恢復,並回復到受傷前的功能
下次大家患上急性軟組織受傷時,可參考以上介紹的 “PEACE & LOVE” 來處理傷患,但如果受傷的情況嚴重、痛楚持續及患處不能受力時,便應及早求醫,以排除其他嚴重嘅傷患,例如骨折、韌帶撕裂、甩骹等,並作出適當的診斷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