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何樂輝物理治療師(Mr. Matthew Ho, Registered Physiotherapist)
筆者經常在診所遇到各種足踝扭傷的患者。你有沒有試過足踝一扭,痛到站不起來?很多人以為只是小事,休息幾天就好,但其實隱藏的風險卻不小!今天,筆者來分享一個真實案例,讓你了解拗柴背後的「隱形危機」,並分享一個治療師臨床上經常用到的測試——渥太華足踝規則(Ottawa Ankle Rule)——來判斷情況,及早處理。讀完這篇,你會學懂如何判斷拗柴後是否需要進行x光檢查,讓你成為自己的「足踝守護者」!

早前,一位年青人下樓梯不小心拗柴,足踝腫起來,痛得十分厲害。他受傷後前往醫院急症室照了X光,醫生表示沒有發現骨折,臨床診斷為韌帶拉傷。但幾天過去了,足踝不但沒消腫,腫脹和瘀血反而更加明顯,痛得連走路都一拐一拐的。
因「拗柴」數日,情況未見改善,患者拿著物理治療轉介信來到診所求助。他的足踝腫脹明顯,顏色發紫,輕輕一碰就痛得他直皺眉(圖.1),甚至無法正常承重走路。憑著臨床經驗,筆者意識到這種程度的瘀血和腫脹,可能不僅僅是單純的韌帶受傷。於是為他進行了「渥太華足踝規則」的臨床評估。在檢查過程中,他的外踝尖出現明顯的壓痛點,而且他無法承重行走超過四步。這些跡象都指向骨折的可能性甚高。基於這個判斷,筆者建議他立即諮詢骨科專科醫生,作進一步的詳細檢查。最終,經過骨科醫生評估和磁力共振影像診斷,患者除了韌帶斷裂外,同時伴有腓骨的骨折。幸好及時發現,否則延誤治療,可能導致長期後遺症,如慢性疼痛或關節不穩。
你可能在想:「物理治療師怎麼知道要不要照X光?」答案就是這個神奇的臨床工具——渥太華足踝規則(Ottawa Ankle Rule)![1] 它是由加拿大醫生提出的,專門幫助醫護人員(包括物理治療師)快速判斷足踝傷勢是否需要X光檢查,避免不必要的輻射、節省時間和金錢。簡單說,它就像一個「足踝傷勢篩檢器」,準確率高達95%以上[2] 
渥太華足踝規則(Ottawa Ankle Rule)是一項臨床決策工具,幫助醫護人員(包括物理治療師)判斷病人在足踝受傷後是否需要照 X 光,以免進行不必要的影像檢查。
(本文基於真實臨床經驗分享,僅供參考。如果有任何疑問,建議可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的
專業意見。)
參考文獻:
1. 2. Stiell, I. G., Greenberg, G. H., McKnight, R. D., Nair, R. C., McDowell, I., & Worthington, J. R.
(1992). A study to develop clinical decision rules for the use of radiography in acute ankle
injuries.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21(4), 384-390.
Dowling, S., Spooner, C. H., Liang, Y., Dryden, D. M., Friesen, C., Klassen, T. P., & Wright, R.
B. (2009). Accuracy of Ottawa Ankle Rules to exclude fractures of the ankle and midfoot in
children: a meta‐analysis.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16(4), 277-287.
|
圖.1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