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踝內側痛:淺談舟骨痛(Navicular pain) 的成因及治療
Navicular bone 圖一
主題:

舟骨痛是足踝內足弓疼痛常見原因之一,而患有副舟骨/舟骨增生(Accessory navicular)的機會率大概是10-14%。長時間走路、跑步或按壓時會增加患處痛楚,亦可能會出現腫脹和紅腫,甚至隆凸(bony protuberance)。

 
舟骨是足部內則較為突出的一個位置,是脛後肌末端的一個連接點,而舟骨增生會增加內足弓內榻及腳踝距下關節(subtalar joint)旋後(supination)的幅度;於著力的時候如走路和跑步,會額外增加脛後肌的牽拉甚至是發炎,特別是近筋腱末端與舟骨的連接點。此外,長期足弓內榻亦會引致扁平足,大大增加周邊軟組織勞損,因而容易出現各種足內側或足踝痛症。
本頁圖片/檔案 - Navicular bone 圖一本頁圖片/檔案 - Tib post 圖2
 
 
舟骨痛於急性發炎期間,可透過物理治療用以超聲波、電療、針灸等治療減少痛楚及炎症,配合手法治療可改善舟骨受壓的情況。同時,患者需適度減少活動以減低足部受壓及痛楚。另外,訂製適合承托足弓的矯形鞋墊有助改善足部及下肢的生物力學,從而控制足弓內榻的情況。當炎症及痛楚退卻後,便可開始進行針對性的復康運動,且循序漸進地恢復往日的活動或運動。
 
適當地強化脛後肌有助維持足弓高度,減少舟骨與脛後肌筋腱的磨擦。大家不妨參考以下介紹的運動吧!
 
1. 阻力帶運動
-坐在地上,阻力帶放置足部前掌,手及另一隻腳固定阻力帶於外側,腳踝同時向下踩及向內旋,維持3秒,然後回到原位
-建議運動量:可進行3組,每組15下
本頁圖片/檔案 - image2本頁圖片/檔案 - image1 (1)
 
 
2. 夾網球踮腳運動
-站立姿勢,雙手扶牆,把網球(或比網球大一點的球體)放與雙腳腳踝內側之間,提起腳跟
-節奏為:1秒發力,3秒保持踮腳,以3秒回到原位
-建議運動量:可進行3組,每組15下
本頁圖片/檔案 - image0 (1)
 
 
3. 前掌夾膠波運動
-坐在地上,膠波放置雙腳前掌(大拇趾)之間,同時向內夾及向下夾,維持3-5秒
-建議運動量:可進行3組,每組15下
本頁圖片/檔案 - Exercise3_ Ball squeeze in
 
參考文獻:
Lui, T. H. (2017). Endoscopic Fusion of the Accessory Navicular Synchondrosis That Has No Diastasis. Arthroscopy techniques, 6(2), e263-e267.
Ross, M. H., Smith, M. D., Mellor, R., & Vicenzino, B. (2018). Exercise for posterior tibial tendon dysfun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s and clinical guidelines. BMJ open sport & exercise medicine, 4(1), e0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