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置換手術及復康
術後約6周恢復良好的傷口
主題:
撰文:呂瑜軒物理治療師(Ms. Chantal Lu)
特別鳴謝:蕭女士作運動示範
 
膝關節置換手術,俗稱換骹,是指將嚴重磨損及退化的膝關節部分切除,再換上人工關節。手術通常用於嚴重關節炎患者,通常患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保守治療之後,疼痛及功能都不見改善,經骨科醫生評估後,便可考慮進行膝關節換置手術。
 
膝關節換置手術分為全膝關節置換及半膝關節置換。半膝關節置換恢復時間快,術後的活動限制小,若膝關節只是半側磨損(通常為內側),整體膝關節尚維持正常活動幅度,則可考慮半膝關節置換。而全膝關節置換則是將磨損的股骨及脛骨關節表面切除後,安裝由合金及塑膠組成的人工關節,重建膝關節的功能及活動幅度。現今所採用的人工關節物料非常堅固,置換後膝關節可使用長達15~20年。全膝關節置換術是一項常見且成熟的手術,但仍會有一般手術的併發症,例如感染及靜脈栓塞,提早開始活動有助於避免靜脈血栓的形成。
 
手術後的復康
 
手術後及時接受物理治療至關重要,物理治療師會指導病人進行膝關節活動度、腿部肌力強化訓練、運動功能及神經肌肉再訓練等,令患者盡早恢復步行及日常活動能力,進而提升人工膝關節活動的質素及使用壽命。
 
一般而言,膝關節置換手術後的第一天即可下床站立及行走,患者便可以開始進行物理治療,此時的物理治療會著重術後的關節腫脹以及疼痛控制,並教導患者上下床、起身坐下以及使用柺杖行走的正確方式。隨著術後傷口的恢復,物理治療師會因應病人嘅進展,再增加訓練的強度,使新關節能更輕鬆應付生活的不同難度及挑戰,例如上落樓梯、斜路。
 
手術後的膝關節前側會有7~8吋的傷口,周圍可能會有些麻痺,造成麻痺的原因是表皮神經受損,約一年後會逐漸改善。新關節初時可能感到些許僵硬 ,特別是彎曲的時候,隨著傷口癒合及物理治療的協助,這些問題便能逐漸減少,使患者重拾活動能力。一般而言,患者通常在手術後接受三到六週的復康治療及家居運動的訓練後,絕大部分均可如常行走及進行日常活動,然而膝關節置換手術雖能明顯減少疼痛,大幅改善患者日常活動能力,但一些高衝擊的活動,例如跑步和跳躍還是要盡量避免或減少,以降低人工關節的損耗。
 
以下是膝關節置換手術後初期的重要復康運動,可在家中練習,如運動進行的過程中感覺不適或疼痛增加,建議大家先暫停並盡早求醫及諮詢物理治療師意見。
 
 

本頁圖片/檔案 - 429574726_815403683940010_6906978391867972747_n

  本頁圖片/檔案 - 術後約6周恢復良好的傷口

圖左:健康的膝關節
圖中:已退化的膝關節
圖右:置換後的膝關節

 

 

 

 

手術後約6週恢復良好的傷口

 

 

 

 

 

本頁圖片/檔案 - 屈膝運動   本頁圖片/檔案 - 壓膝運動

1. 屈膝運動:

平躺,患肢彎曲腳掌貼床,用毛巾環繞小腿,雙手握住毛巾兩端,用力協助膝頭盡量屈曲,在最緊的位置停留30秒後慢慢伸直放鬆,重複5次

 

 

 

 

 

2. 壓膝運動:
將毛巾放在腳腕下方,雙手放住膝頭上方,約在菠蘿蓋上緣的位置向下壓,感覺膝後側有拉伸的感覺停留30秒後放鬆,重複5次

 

 

 

 

本頁圖片/檔案 - 股四頭肌收縮運動   本頁圖片/檔案 - 足踝運動

3. 股四頭肌收縮運動 :
將毛巾放在膝關節下方,大腿肌肉用力蹬直膝頭,維持10秒後放鬆,重複10次

 

 

 

 

4. 足踝運動:
上下擺動腳踝及腳趾,反覆進行20-30下。也可用枕頭將患肢提高後再進行足踝運動

 

 

 

本頁圖片/檔案 - 直腿抬高運動   本頁圖片/檔案 - 髖外展肌訓練
5. 直腿抬高運動:
平躺,健側膝蓋屈曲踩住床,患側膝關節用力伸直,足踝腳趾上勾再抬高成條腿30-45度,維持10秒後放低休息,重複10次
 
 
 
 

6. 髖外展肌訓練:
側躺,健側在下,健側膝蓋屈曲及雙手扶床以穩定軀幹,患側膝關節用力伸直,足踝腳趾上勾指向前方,再側抬腿向上30-45度,維持10秒後放低休息,重複10次